学历教育
有的家长做 职业爸爸 ,花三十年时间证明教育的失败。另一个是学历不高的 无业父母 无力顾家,孩子成为高考状元!这种巨大的反差,为何会不断地出现在身边?里面有什么奥秘,有必然性吗?如何从心理学理论上
全职高手为什么火|为什么全职妈妈不容易教好孩子 家庭教育问题

  有的家长做 职业爸爸 ,花三十年时间证明教育的失败。另一个是学历不高的 无业父母 无力顾家,孩子成为高考状元!这种巨大的反差,为何会不断地出现在身边?里面有什么奥秘,有必然性吗?如何从心理学理论上说明这种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 ,对于全职爸爸和全职妈妈们有什么启示?如何防止自己的儿女教育失败?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为什么全职妈妈不容易教好孩子 家庭教育问题》,愿各位朋友认真阅读,一定会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很可能遭遇全职妈妈们的反感。很正常,符合文中心理需要理论:文章打击了全职妈妈们自我成就的需要,以及归宿感,以及献爱心的需要,这让她们难以接受。不过这个目的并非我的初衷,这些问题也不是只出现在全职妈妈的身上,而是全社会的通病。只不过全职妈妈们身上表现得更突出,更典型一些而已。如何反思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设法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对号入座地去 扮演角色 ,进行 角色维护 自我辩解 情感保护 等心理反映,正好考验妈妈们的智慧和教育的理智!


一、全心全意地投入为何带来相反的结果?

一个孩子,如果享受过于 职业化 的待遇,一旦由全职爸爸,全职妈妈,或者全职爷爷,全职奶奶全职照顾,甚至仅仅是因为父母过于重视孩子,把孩子的前途未来看得比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更为重要,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结果往往更容易造成教育失败。

这个结论,是我们大众认为 不应该出现 的事情:专门让一个人来 全面负责 孩子的生活和教育,这种 慷慨投资 理所应当带来 丰厚产出 :应该提升孩子教育成功的可能,变得更加优秀才对。这也是全职妈妈们的初衷和愿望,怎么可能还相反呢?

我了解过周围一些全职妈妈的子女教育情况,大约孩子都是幼儿园,小学阶段 好像还可以 ,妈妈们会很自豪地到处宣扬自己的 成绩 ,其实这个时候,孩子身上已经隐藏了很多不良的种子,只是家长视而不见。妈妈们对孩子取得的一点点进步都津津乐道,丝毫不见孩子身上潜藏的问题,即使表现很明显,家长也会 瞎眼 ,只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一面,直到问题已经严重到不可收拾为止。说这些妈妈眼睛有问题一点都不过分。

前不久一个全职妈妈带孩子来见我,孩子因为调皮捣蛋被另外一所学校开除了。即使这个时候,妈妈不得不承认孩子 有问题 ,但是也说不出什么真正的理解,看不到问题所在。反而不断说:这孩子进步多么大,心地多么善良,妈妈病了会给她端水等等,觉得孩子很委屈,甚至会幻想自己 对不起儿子 ,因为可能是自己 对儿子关心不够 ,如果当年如何做,孩子就更会开心,有出息了等等。

可是我看到的是:这个十岁的孩子,由于教育不当,已经带来了不良的行为和,已经比较严重,今后还会出更大的问题。可是,由于家长无法真正看到孩子的问题(可能她根本不愿意去看),无法真正去满足孩子的需要,一味的在顽固扮演 好妈妈 的角色,问题就根本没有解决的希望,我也拒绝了她的入学申请。

另外一个全职妈妈来见我,如果光听她说的话,她嘴里的女儿简直就是个完美的天才,杰出的未来领袖,如果我们学堂录用她简直就是白捡了个大便宜。我见过后才发现这个孩子也是有严重的行为和心理问题,仅仅是在学校里的学业成绩还不错而已。结果我婉言谢绝这个孩子入学,不是这孩子已经教不好了,而是有这种糊涂妈妈,孩子没法教。我们可不敢 沾这个便宜 来自讨苦吃,还是让她的女儿慢慢成就她的幻想吧。

全职妈妈的教育对象,一般都在中学以后问题彻底暴露,连一点 面子 都不给。几乎所有的 指标 包括这些妈妈们一向看重的 成绩 和 分数 都出现问题,已经完全包不住了,这时候才知道着急。但是由于已经养成了惯性,来不及改正了。即使这个时候,妈妈们依然不知悔改。

我在一次楚天金报提供的家长见面会上,一个全职妈妈的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 一向成绩很好 ,但是到了初三后坚决拒绝学习,向我求教的内容,居然是 怎样让他愿意参加中考 ,而不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我问她是不是一向逼孩子学习的?她承认是的。还说小学阶段很有用,成绩很好,怎么现在不行了?能不能给我出个主意,找个招把孩子 搞定 ?

这种家长,就是 死不改悔 型的。因此全职妈妈们的教育成果,总体上是失败的。孩子们往往在心理个性行为上,有很多的问题,学业上失败的情况也很普遍, 成功 的个案其实很少。

我的一个长辈,当年是我们地区的高考状元(文革前),可后来所在的国营厂倒闭后被迫下岗,可以说这一生的运气很不好。由于自己的职业失败,就把人生的全部希望放在儿子身上,孩子从小就在父亲 无微不至 的关怀下成长,小学中学一路呵护,操了很多心,在父亲的辛勤栽培下,结果高考的时候成功地考入了武汉大学,算是我们家族中仅有的几个考上全国一流名校的佼佼者了。

考上大学也就是问题的开始:进入大学后,爸爸失去了全面指导控制的机会,儿子得到了自我发展的 自由 ,而且脱离监管的孩子,也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愿望。于是 乖 了两年,勉强上到大二之后,就连续两年留级。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名牌大学虽然不好进,但是很好出,在校日子很好混。老师很愿意送学生及格,只要别太过分,大家一起混文凭。实际上大学里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混日子,女生看韩剧,男生玩游戏等等,可是基本上都可以混毕业,还有一个不错的成绩单去骗骗企业。这孩子能考上武大绝对不笨,可他偏偏连课都要去拿个不及格,可见这孩子 故意不学 ,连混日子都懒得混。最后当然连毕业证都没有拿到。

他父母当然很生气,后果却不严重!因为爱子心切,虽然没有毕业证,但是父母到处找高人帮忙,居然还是在省城的银行帮他找了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轻松,有层次,薪水也高。可是最可笑的是:他 毅然决定 继续反抗父亲安排的理想道路,还是要走自己的小路:两年之后,就因为挪用公款满足 高消费 ,买高档手机等物,被银行辞退。父母再次出来为已经三十多岁的儿子买单:把养老金全部贡献出来还不够,还到处找亲友借钱来为他填窟窿退赔,背了一身债,以免儿子被关进监狱。

他现在的职业是 自由人 ,父母已年老,无力管教,只好远远离开,暗自伤心地品尝自己一生中最后的,也是最大的失败。最可笑的是:这对父母当年为了 重点培养儿子 ,把女儿初中毕业就送到军校去读中专,但是反而是这个不受重视的女儿一直很自强,后来升入大学,还读了研究生,现在提了高级职称。对父母也很孝顺,专门来把父母接过去生活。如果没有把这个女儿,这对父母的一生就实在太凄凉了。今天的父母往往只有只有一个孩子,您连 意外保险 都没有,还不赶快好好研究教育心理学?

相反,一些自顾不暇,没有时间和能力专门来 照顾和帮助子女 的父母,往往孩子却很成器。

我另外一个亲友,也算是我的长辈,没上过大学,也没有正式工作,靠外出给人打工,当保姆赚点钱回家过日子,没有学卡尔威特和斯特娜夫人的教育法,也没有时间和精力管教孩子,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了孩子一招:家长没有本事,什么都不懂,你将来要考上大学,连学费都别指望父母,得自己想办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想要什么就自己去努力。得自己的为自己负责!结果孩子去年高考成为状元,电视台来家报道,官员们来家看望,连学费都有别人争着送,家长一点都不操心。

上面所说的两个故事看起来很偶然,实际上,这种奇怪的现象,如果学习过心理学,就知道是必然的:无论是全职妈妈,还是全职爸爸,以及全职爷爷,全职奶奶,如果专业负责孩子的生活和教育,都更容易造成孩子的教育失败。放手让孩子自担责任,反而会成功。这是人性的必然定律。

也有例外:如果该全职妈妈或者全职爸爸精通心理学和教育学,而且很善于应用心理学全力帮助孩子成长,善于行为教育,也可能会提高孩子的教育成功可能性。实际上,这就是精英教育的本质 让思维能力强的优秀成人来教育孩子。在美国,很多孩子不去上学,有父母在家教育,效果很好。

不过,这样的全职妈妈有几个?这样的全职爸爸存在吗?在中国,如果有这样的爸爸妈妈,他们的事业会很忙的。因为真正精通心理学的人,无论做什么都很容易成功,特别在这样一个商业社会中,精通心理学将让他们成为各行业不可或缺的人才。所以不太可能呆在家里当专职保姆。

当代中国人普遍非常缺乏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因为中国人在概念上,以为心理学是一个  专业技能 ,好像离实际生活很远。中国大学里大量由根本不懂心理学的教授们编出来的[心理学教材]和讲授的心理学课程,主要是堆砌概念的一些迂腐无用的内容,更加强化了这个印象。结果是:由于缺乏基本的心理学常识,国人的日常生活经常处于无序和混乱中,不太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快乐度极低。

相反:美国等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心理学,即使是一个没有考上大学的普通职员,也会利用业余时间去社区大学修学心理学课程。这不是为了提职,而是因为他知道:这是一门让自己生活得更好的实用性课程。实际上,美国某高级官员总结说:美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不是因为美国的技术专家有多高明,而是因为美国有一大批很高水平的心理专家。这种说法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二、马斯洛心理学理论关于学习动机和成就动力的解读!

这里我用一个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常识,来解读一项经常令中国父母们大惑不解的现象:

为什么中国的全职妈妈往往导致教育失败?

为什么对孩子倾注了全部人生希望的父母,往往最后收获的是彻底的失望?

为什么被照顾得越多的孩子越不快乐?

就是这些问题,不仅令中国的普通父母们不解,即使是现在很红的 教育大师 们,也没几个能够说清楚。甚至是中国家长们的偶像,如卡尔威特的父亲,斯特娜夫人,这些全力关注孩子教育的家长,仅仅是在孩子的学术教育上成功了,就成为国内家长们一窝蜂追着学习的榜样。但是家长们不知道,他们的孩子在人生教育上,却基本上无例外地失败了:因为他们的孩子的人生并不快乐。

要说明这个问题,这里需要先补充说明一点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理论:

第一个是心理学大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五个不同层次的需要:

第一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

第二是安全需要!

第三是归宿和爱的需要!

第四是尊重的需要!

第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马斯洛的这个需求动机发展模型中,最重要的启示就是:人绝对不会满足于目前已经达到的状态而稳定下来,相反,一旦达到初级层次的生存生理需要上的满足后,就开始不断追求更高的心理上的满足,精神和心理的要求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标和动机。最终,自我实现也就是成长和成功的需求,会激发我们更高的动机,成为我们最高的精神需求。

人生就是从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开始,一步一步地向更高的层次迈进,能够实现这个转移过程的,人生就会很快乐,很充实,心理就会比较健康和积极。相反:如果人生的需求无法向上转移,就会觉得很压抑和失败。如果不仅不能够向上提高需求层次,反而被剥夺了更高的需求层次,被迫向更低的层次转移的话,往往带来巨大的挫败感,心理上常常不能够接受,容易导致各种障碍,甚至会自杀。

例如,金融危机让很多很风光的总裁们破产,但绝对不会严重到让他们失去最基本的生活条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但是,因为 事业失败 ,让他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自我实现 受到了打击,就导致很多人情绪低落,还有不少人自杀。

另外一个教育学理论,与上述理论相同:就是人是生来就热爱学习的。因为真正的学习就是人生的成长,符合人的需求心理层次向上转移的要求。因此真正的教育就是不断让学生心智成长的手段。

明白了这两个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原理,就明白为什么全职妈妈(爸爸)为什么更容易造成教育失败,以及我们国家的孩子为什么都普遍很不开心的原因了。因为我们家长目前的做法,违背了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也违背了教育学的原理。


三、全职妈妈们用提供孩子低层次要求的方式,来满足自己更高层次的需求!

首先,生理需要固然是人生最基本的需要,人如果得不到食物,会冒险去偷去抢。但是一旦生理和安全需要没有问题,人关注的其实就是归宿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

这里的爱指的不是被宠,不是人能够 集三千宠爱在一身 就开心了,而是宠人,是有爱的能力,是自己 很重要 和 被需要 的感受需要。如果现实中不存在这种需要,人也往往会刻意制造出这种需要,或者通过游戏来假装自己 被需要 。例如,孩子喜欢扮家家,模拟当妈妈爸爸,来 照顾 洋娃娃做家务等等,也喜欢养小动物,想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对 弱小群体 提供帮助,用游戏方式来满足自己心理深处的这种 爱和照顾 他人的需要。

大人们喜欢玩的 建设类,战略类 的电子游戏,如 文明 等,也是这种成就需要的表现。大人们喜欢养,也是实现自己内心深处 爱和归宿 的成就需要!实际上城市里喜欢养宠物的群体,她们在现实生活中是缺乏 被需要感 的,她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旁观者,这本来就是她们选择的 有福气 的活法。但是这种不被人需要的 生活 却让她们很缺乏成就感,于是就找个小,在动物身上实现自己 爱与归宿 的需要。

实际上,全职妈妈的心理需要,也基本上停留在这个阶段:角色归宿的需要(我是某某的妈妈)。我们在网上看到很多全职母亲,网名就是孩子的名字,或者 小宝妈妈 等角色命名。很多全职妈妈的博克内容,全部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孩子取得一点点进步,她们就当作天大的新闻公布给全世界。这些全职妈妈们很尽心地演出自己的角色,以此得到心理归宿感。一旦离开孩子的需要,她们往往茫然无措。这种全职妈妈往往在孩子升学离开家后,都会变得心态失衡。这说明本质上不是孩子需要她们,而是她们需要孩子。

学堂孩子的一些全职妈妈,把孩子送到学校住宿后,甚至会哭好几场,会公开和偷偷地找各种理由跑来看孩子,会不断打电话给老师:我的孩子怎么样了?他会不会不习惯?他能够适应吗?难道他真的不想妈妈?等等。这种孩子 不需要 她,她成为 可有可无 的人,这种失落感对于家长们的冲击很大。

另外,大多数的妈妈,在给孩子打电话的时候,都会问 想不想家,想不想妈妈 ,就是向孩子索取 被需要 的心理归属感。孩子们当然很乖巧地说 当然想 ,这样家长就很满足。这些事例,充分说明:照顾孩子,当全职妈妈,实际上是这些母亲为实现自己较为高层次的需求,满足 归宿和爱 的心理需求而存在的。本质上,这种行为,与这些妈妈当小女孩的时侯扮家家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洋娃娃被真实的孩子代替了,但是心理的本质需求完全一样:孩子实际上是她们用来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工具。也正因为如此,她们中的很多人没有懂得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来尊重,也同时剥夺了孩子本身更高一个层次的需求:尊重的需要!孩子往往被这些妈妈们当作自己的私有物品,来满足妈妈们 归宿感 和 献爱心 的心理需要。按照这些妈妈们自以为 好 的方法来 照顾孩子 。不客气地说,这样家庭中孩子的地位,跟一个玩具和宠物没有什么两样。

第四个层次的心理需求是尊重需求,国人基本不懂什么是尊重,只知道讲面子。在家里,家长们基本上都不懂得如何尊重孩子,也不懂得自我尊重,因此彼此都无法满足尊重的需要。在日常的社交中,我们通过互相给面子来获得虚假的心理满足,也不懂得真正的尊重。由于缺乏尊重和互相尊重,中国人的生活质量缺乏提高的空间。这一点,美国兰德公司的中国报告也说得很明白,就不多说了。

家长们往往很奇怪:学堂里管教学生很严格,孩子们往往 怕 的老师,同时也是孩子们很喜欢的老师。而且学堂的老师即使处罚了孩子,孩子也不生气。而且在规矩严格的学堂,孩子们还过得更快乐一些。反而在处处宠孩子的家里,孩子往往容易发脾气,常常不高兴。家长们不解之余,把结论说成是孩子天生怕老师,其实不是这个原因。

本质原因是:学堂的老师强调尊重需要,即使对孩子,我们也像对大人一样,讲原则和规矩。我们甚至尊重孩子犯错误的权利,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唯一不同的是:我们要求孩子必须为自己的错误买单,这也是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学会规则意识。而家长基本上剥夺了孩子的这种心理追求,以 为孩子好 为理由剥夺孩子的心理需求,剥夺孩子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甚至于用满足孩子低层次的物质需求的方式,来剥夺孩子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如打断孩子的游戏,来强迫孩子吃各种 好东西 等。孩子当然不高兴,当然会发脾气了。

家长们基本上会尽力阻止孩子 犯错误 ,而一旦犯错误后,又尽量不让孩子承担后果,结果造成孩子的反感,心理需求被剥夺,也养成孩子错误的行为模式。我一般明知孩子会吃亏,但只要影响不大,也会让孩子自己去吸取教训。

例如,我的儿子小时候一贯被老人强迫喂食(极度不尊重孩子基本生理能力的例子),而且会在孩子玩得很投入的情况下,把孩子一把抓过来喂食(非常不尊重孩子的心理愿望和需求,把孩子当动物养),结果不仅经常导致孩子的强烈反抗,经常发脾气,还形成厌食的心理价值观。接回家教养后,孩子说如果能够不吃饭就好了,我告诉他可以尊重他的要求,他可以一天都不吃饭。他很惊喜,说:真的吗?我说当然是真的。我很尊重地跟他约定好,一天不吃饭,但可以喝水。结果他后来饿得团团转,只好不断去喝水。孩子并没有因此恨我,反而更尊重我,因为我充分地尊重了他的选择和自由,即使是错误的。而且我故意用这种方式来教育他,让他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可惜,中国的父母嘴巴上说教,行动上却更喜欢教自己的孩子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结果出现大批问题孩子。

第五个层次的需求是 自我成就 的需要。简单一点说,就是成功和成就的需要,这是心理需求的最高层次要求。而且,这个层次的需求是无限高度的,不像低层次的需要是有限制范围的。比如,你不可能为了满足 吃 的生理需求而不停地吃。但是自我成就是无止境的空间,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追求自我成就,它成为人生最大的动力和满足的来源。

孩子自我成就需要的满足,首先来自于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能力的成就,越能够控制自己身体的孩子,动作越灵活的孩子,心理满足度越高,因此他们越快乐,越自信。这就是西方教育中非常重视用体育来塑造孩子的原理。

我们从学步的孩子身上,能够看到孩子学习会走之后的巨大满足感:他们不停地尝试,不停地失败,终于有一天能够到处走来走去,非常开心。因为孩子学会了成功地控制自己的身体。不过不少愚蠢的家长会以 照顾 为名,以防止孩子失败为名,以保护为名,剥夺孩子身体控制的自我成就要求,来满足自己 好家长 的心理归宿要求。其实本质上就是为了满足家长自己的心理成就需要,因此剥夺了孩子成长的需要。内心深处觉得必须让孩子保持无能的状态,才会更需要家长的 帮助 。当然,在嘴上,家长们是 抱怨 孩子 这不行,那不行 ,所以他们才 不得不 帮助孩子,以此彰显自己的 能耐 和 重要 ,以及 被需要 。

最严重的例子,是我看到过的一个7岁的悲苦小孩,他被家长剥夺了几乎可能的所有成长过程心理需要,脸上写满了无助和痛苦,常常毫无理由地哭泣:因为他连路都走不好,平平的地板上走路都会摔跤。跟他父母交流后发现:小时候因为怕孩子摔跤,怕衣服弄脏等等理由,因此他无论到那里,都是被家长们抱着(轮流接力交换,反正家里老人没事),很少自己,结果造成孩子严重的心理问题:脆弱,敏感,无助,自卑,而且我认为这个问题基本上无法解决了,即使这孩子只有七岁,但是由于破坏得实在彻底和严重,在生理上已经无法挽回。这个孩子今后,可能只有在悲苦和无助的处境下过完一生了,实在是可怜。

满足自我成就的需要,还体现在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上面:当孩子们在持续不断提高身体和思维能力的时候,以及孩子拥有更广泛的知识面时,孩子的心理是积极而正面的,这证明本质上孩子们很愿意参加学习。而且孩子实际上还很愿意参加各种有竞争性的活动, 赢 的感觉让他们有巨大的满足感,同时,失败的挫折,又激发他们不断的努力和进步,所以,参与各种有意义的竞赛,常常能让孩子们兴奋和充满活力。这个过程持续一生。

理论上说:任何一个个体,如果找到了一个自己愿意不断努力的领域,都可以获得极大的成功。所以,教育的过程,就是让孩子们发现和参与选择自己生命目标的过程。而家长们此时过度保护的结果,就是造成孩子终身都不敢面对困难和懦弱的个性。因此,西方的教育,特别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家长只是尽量帮助孩子选择最佳的路线。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拥有选择的智慧和选择的能力,而不是强迫孩子接受死板的知识。靠死灌,填鸭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知识精英的。只有让孩子自己选择和努力,这样,孩子才会真正的投入并做出骄人的成绩来,所以西方才有各种层出不穷的人才和天才。

可惜,在中国的家长,基本上只关心孩子的低层次物质需求,忽略孩子的高层次需求。甚至更可恶的是:家长们经常剥夺孩子们高层次的需求而用低层次的需求来 满足 孩子,并灌输一整套违反心理需求原则的人生价值观,造成孩子的态。

比如说,家长目前普遍对孩子的教育价值观就是:好好读书,将来考好大学,才有好工作,才能够养活自己,才能够买车买房,才能讨老婆,成家生孩子。这表面听起来很正常,其实特别可笑:因为这些笨家长们,把丰富多彩,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精彩人生,变成了动物似的 活下去和繁殖后代 的生存需要。把马斯洛心理学中的高层次心理需求全部抹煞,只用最低一级的 生存需要 来 激励 孩子,这怎么可能让孩子拥有真正的学习热情?

特别是现在的孩子们基本上感受不到 生存压力 的时候,日常生活在家长们的全力维护下,他们过的很舒适很满足的时候,这种低层次的教育目标和激励方式,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笑话,他们骨子绝对不认同。

但是他们自己也找不到答案,他们相信家长的目标 一定有道理 ,所以心理 很郁闷 !只能无奈地混一天算一天,甚至找到了网络和游戏,用这些虚幻的游戏来打发自己。这就是家长的错误教育的结果。

实际上,这种低层次目标更适合农村和贫困家庭,他们在基本的生存压力下,会比城市的孩子特别是富裕家庭的孩子更有实现基本生存需要的愿望和动力。但是,绝大多数城市和富裕家庭的孩子,内心根本不可能认同家长的读书学习是为了 找工作 过生活 的 中国式人生需求理想 理论,因为这完全与基本的心理学要求背道而驰。

西方的家长和老师,普遍教育孩子的人生学习目标就是追求真理和智慧,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的理想,倒是更本质地反映了人的最大成就需要。中国的金钱拜物教,违背人的精神发展要求,不仅培养的是畸形的人格,而且培养了失败的,不快乐的人生。

在造成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障碍上面,全职妈妈们做得要更 成功 一些:本质上,由于缺乏自己的事业空间,自然也缺乏真正的 自我成就 心理需求的满足感。当她们把 妈妈 作为自己的 人生职业 ,自然把 孩子 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目标,获得自身心理满足需要的工具。因此,往往全职妈妈,全职爸爸和全职爷爷奶奶们,把孩子作为自己的心灵寄托,为了实现自己的高层次需要,如自我成就感等,用满足孩子的低层次物质需要的方式,来剥夺了孩子的更高层次心理精神需要,剥夺孩子的能力发展和成长空间,让孩子不得不依赖他们,离不开他们,以此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 重要感 。可以说,这些家长本质上都是很自私,很自恋的。

在具体表现方式上,这些自私的全职妈妈们有很不相同的面目:一种是无怨无悔型的 贤慧妈妈 ,她们无微不至地照顾好孩子生活的每一方面,剥夺了孩子体验生活的需要和基本生活能力,造成出一个生活上极端无能的孩子,从而也让孩子在心理上脆弱和缺乏自信。可能孩子很乖,但是往往对未知的世界充满恐惧,变成心理上长不大的孩子。这种孩子,即使小时候学业成绩比较好,但是长大后不太会有什么出息:因为他们的个性偏于内向和封闭,心理上也缺乏自信,情感脆弱,敏感,身体上缺乏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生活上难以自理,自然谈不上什么 人生成就需要满足 ,他们的人生将很缺乏成就感。

另外一种好强心更重的全职妈妈,把孩子作为实现自己心中梦想的工具,比如,希望孩子考上哈佛,自己就可以成为 哈佛妈妈 了,实在不行上清华北大也行,这样就可以到处自吹自擂,满足自己心理成就的需要。这也是她们 妈妈事业 的成就需要。这种妈妈可能会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甚至是冷酷:她们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会逼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除了生活方面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生活需要外,其他方面孩子都必须服从职业妈妈的意愿和要求。他们用孩子取得的各种成绩和证书,作为妈妈们自己 成就需要 的业绩。她们会为了让孩子就范,会无情地收拾孩子。当然,嘴巴上,她们会说这是为孩子好。如果孩子学业表现不良,她们痛打孩子也不奇怪,我就见过一个家长因为10岁的孩子弹钢琴没有专心就被当众一个耳光打过去。我虽然不反对打孩子,但坚决反对因为孩子学业不良打孩子,只建议用于处罚孩子的行为不良。

这种妈妈,往往在孩子小学阶段会比较有 成就感 ,她会用孩子取得的各种成绩,考级的证书等等,在朋友圈子中炫耀表彰自己的 功绩 ,满足自己的 成就需要 。小学阶段很容易取得的这些垃圾证书,很容易让自恋的妈妈以为自己的教育是 成功 的,她还会在妈妈圈中到处分享自己的 成功经验 ,其实是通过夸耀孩子来满足自己的心理成就需要。

不过,一旦孩子上了中学以后,就开始分化了:一些个性弱一点的孩子(女孩居多),可能愿意继续压抑自我,服从家长的意愿,乖乖地读书,牺牲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压抑自己的心理和愿望,最后成功地考上大学。但是,即使考上了名牌大学,这种孩子的心理状态也很不好,会偏于冷漠和感受迟钝,缺乏激情和热情,就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工具。这种人,即使名牌大学毕业,或者继续上研究生,一生中也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成就,更不会快乐,另外也不会有什么生活能力。我在武汉大学看过太多这样的城市孩子,一个个像个老头老太般,病恹恹的活在梦幻中的样子。这些,已经算是全职妈妈们的 成功案例 了,妈妈们也自以为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直到发现孩子在工作和结婚后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才悔之晚矣!

另一批小孩,比例上占大多数,特别是男孩居多,则上中学后开始反抗父母。他们不能忍受自己的高层次需求被剥夺,所以开始追求自己的理想。但是由于缺乏指导,往往会迷上等,让他们在虚幻的世界里获得 自我成就 的满足感,逃避现实中冷酷的学习生活和冷酷的妈妈。因此,这批孩子往往成为 问题孩子 ,其实主要是心理上长期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实际上这些孩子都是家长制造出来的问题孩子,而全职妈妈们由于工作得更投入,所以比例上, 制造 出来的问题孩子就更多,给孩子造成的越大。

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家长只关心生存需要,如吃,喝,穿,住等生活需要,忽略孩子的情感需要,尊重需要,更忽略孩子自我成就和成长的需要。而且中国的大人们都会很自然地牺牲高层次的需要来 满足 孩子的低层次需要,结果是压抑和破坏了孩子的心理成长。这个原因,可能是中国长期处于基本生存需要不能满足的状态,因此只能关注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有关。而西方发展较早,生存需要不是问题,因此更关注精神心理的需要,这实际上代表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发展的程度。

实际上,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越容易产生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问题,所以西方很重视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而中国由于缺乏心理精神上的发展,已经与现代社会的进步格格不入,而且互相之间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问题。导致现在各种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下一代出现的问题很严重。

在此切望妈妈,特别是全职妈妈们,多学一点基本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常识,不要把时间都用在赞美孩子的一言一行,记录孩子的一点一滴,或者忙于照顾孩子的起居。这样的妈妈更像是动物园里的尽责的管理员,而不是真正的 知心妈妈 。请更多关心孩子的心灵,他们才会健康成长,家长们自己也才会真正快乐!给孩子心灵发展的空间,其实也是给自己的心灵一个更大的空间。

以上是《为什么全职妈妈不容易教好孩子 家庭教育问题》的全部内容,相信各位朋友通过上面的,已经对如何教育孩子有了一定的心得,希望这篇经验对各位朋友有所帮助。

全职高手为什么火|为什么全职妈妈不容易教好孩子 家庭教育问题

http://m.kyzqzx.com/jiaoyu/226279.html

推荐访问:
相关阅读学历教育 
热点推荐